“問君能有幾多愁,恰似沒穿秋褲遇寒流”
“衣帶漸寬終不悔,穿上秋褲暖暖腿”
“寧可不要酷,不可無秋褲”……
一到秋冬降溫季,
秋褲就成為段子手們調侃的對象。
依靠生產自帶“熱搜體”的秋褲,
泰山腳下這個村年年都要火一把!
入秋以來,在冷空氣輪番襲卷中國各地時,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的姚家坡村也變得格外忙碌。家家戶戶響起裁剪聲、縫紉聲、貨物裝卸聲,熱火朝天地生產五顏六色、款式各異的秋褲,賣往全國各地,甚至遠銷海外市場。
由于生產和銷售秋褲的歷史久、數量多、范圍廣,該村成為遠近聞名的“秋褲村”。
“秋褲村”的秋褲生產史到底有多久?
據姚家坡村黨支部書記石西軍介紹,早在新中國成立前,村里人便用紡車織出致富路。改革開放后,每家每戶投入針織加工,漸成規模。從手工縫紉機到馬達縫紉機,再到鎖邊機,生產逐步向機器化轉變?!?978年至今,我們加工秋褲已有40多年歷史?!?
石西軍坦言,與周邊村相比,他們村并沒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,靠的是后天打拼。過去農村土地貧瘠、收入少,村民很早開始靠加工針織品賺錢,吸引大量外地企業上門提供原材料。產業起步早,村民口袋因此越來越鼓,生意代代延續,姚家坡村便成為了制造針織品的專業村。
“秋褲村”到底有多能產?
石西軍介紹了這樣一組數據,該村370戶人家,約有160戶從事秋褲、秋衣等針織加工,年產秋褲達5000萬條,按照每條1米的長度計算,年產秋褲長度達5萬千米,能繞赤道一圈。
針織產業已逐漸成為一種“家族生意”,.早一批從業者的后代大多還在繼續干。石西軍表示,相比早期,現在機械化水平提升了,產品樣式豐富了,生產效率不斷提高,本村和周邊村閑散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也得到解決?!按蟛糠质侨胰思w出動做秋褲,上了年紀的人負責加工、打包,年輕人幫忙賣貨、發貨,分工明確”。
石西軍稱,每年七八月份是生產和銷售秋褲的旺季,這種熱度能一直持續到元旦。除種地外,裁剪、制衣、裝卸、運輸等產銷針織品的過程也成了村民主要收入途徑。
“70后”張繼國是“秋褲村”一紡織廠負責人,從2001年入行至今,他廠內的員工人數已從三四個人擴展到20人左右。張繼國告訴記者,現在每人每天生產秋褲等針織品100多件,盡管單件利潤低,但薄利多銷,年營業額過百萬。
張繼國回憶說,起初打開銷售市場比較艱難,他和家人常常要提著包裹到泰安、濟南等周邊市區擺地攤,早出晚歸地賣貨。但經過近20年發展,他們村生產的秋褲已成為“熱銷品”,很多顧客提前上門訂貨,“足不出戶”也能把產品銷往各地。
“目前我們主要是線下銷售,面向中老年群體,生產款式寬松、布料舒適的秋褲”,張繼國說,下一步,紡織廠打算向網絡銷售轉型,豐富產品種類和款式,滿足更多年輕人需求。
“90后”大學生張龍翔2013年返鄉,主要幫家中父母做秋褲銷售。在他看來,秋褲產業在姚家坡村有一定發展基礎。
小時候,他的父母就用腳踏縫紉機日日夜夜地縫制衣服貼補家用,是村中較早一批做針織加工的人。如今機器已經更新換代了好幾輪,電動縫紉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、增加了產品數量,家鄉的傳統產業也逐漸發展成支柱產業。
他主動回來幫父母分擔工作,投入老家的“火爆”產業,想用年輕人的思維進一步打開銷售渠道?!凹依锶嗣刻炷茏龀鏊奈灏偌镅?,希望幫他們盡快打通線上銷售?!?
“秋褲村”的銷售范圍有多廣?
盡管電商銷售尚沒有在“秋褲村”普及,但這并不阻礙村里生產的秋褲奔向世界各地。
石西軍回憶說,剛起步時,產品缺少銷路,老一輩人就挑著擔子趕大集去賣貨,一步一個腳印,慢慢在省內周邊縣市擴大市場。但發展到現在,冬季天寒地凍的東北、沒有暖氣的南方都從他們這里進貨,印度、俄羅斯、非洲等海外市場也集裝箱式地從這里搞批發。
“我們的產品比較廉價,市場需求又大,不愁沒有訂單量”,石西軍表示,他們新成立了針織行業協會,將引導秋褲產業走向實體銷售、電商銷售和物流配送一體化發展道路。
隨著“秋褲村”的知名度越來越高,名聲越來越響,村內每年訂單量和銷售量都在提升,這也使得目前出現廠房面積有限、設備難再增多、生產規模無法繼續擴大的發展瓶頸。
石西軍說,為擺脫困境,該村正在申請新用地,規劃建設針織產業園,打算注冊商標,與龍頭企業開展合作,讓秋褲針織業提質升級為規?;a模式。
天越來越冷了,你穿秋褲了嗎?
你穿的秋褲很可能產自“秋褲村”哦!